在台灣,癌症自民國71年(1982年)以來,已連續四十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多種新興療法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及放射線療法的發展,挽救了許多患者及家庭,為治療帶來新希望。
什麼是硼中子捕獲治療?
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是一種針對癌症的精準放射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將含硼的藥物注入患者體內,這些藥物會選擇性地集中於癌細胞,當提供合適的中子能量由體外照射進入人體,含硼藥物會與中子發生核反應,釋放出高能量的α粒子和鋰核,精準地破壞癌細胞,卻不傷及周圍健康組織。
硼中子捕獲治療的精準選擇特性,特別適用於復發性、瀰漫浸潤型亦或是傳統放射線不敏感的癌症類型,如復發型頭頸癌、黑色素瘤及膠質母細胞瘤等。對許多在傳統療法下難以治癒的罕見癌症患者而言,增添了更多希望與可能性。

硼中子捕獲治療並非新興療法,自1950年代在美國首次應用於臨床以來,已經歷七十餘年的發展,但過去因為中子源不易取得,造成臨床發展的限制。近年來,科技進步帶動各種粒子加速器及含硼藥物的發展,各國掀起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風潮,除了日本首開先例核准BNCT上市成功,台灣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個成功應用加速器型BNCT的地區,美國、荷蘭、義大利等國家也紛紛投入研究與發展。
台灣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崛起:從研究到臨床的發展之路
台灣的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發展始於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的投入,針對頭頸部腫瘤展開臨床試驗,加速了技術從學術研究到實際應用的轉化。

禾榮科技成立於2017年,承接由清華大學與工研院共同研發之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AB-BNCT)積累之經驗,整合跨領域專業資源,提供AB-BNCT整體解決方案,禾榮科技於2024年5月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完成台灣首座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的建置,並於7月取得台灣醫療器材許可證,開啟台灣加速器型硼中子捕獲治療的新篇章。目前已展開臨床試驗,冀望在2026年完成相關取證試驗。
硼中子捕獲治療作為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正逐步改變全球對難治性腫瘤的治療方式,經過數十年的技術改良,已經在許多國家進入臨床應用,並展現出精準、低副作用的治療優勢。隨著台灣BNCT技術與臨床應用的持續推進,未來將擴展適用範圍,期望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突破。
資料來源:
禾榮科技. (n.d.). 技術介紹與應用. 取自 2024年11月13日,來源:https://www.heron-neutron.com/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 (n.d.). 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介紹. 取自 2024年11月13日,來源:https://wd.vghtpe.gov.tw/CIRO/Fpage.action?muid=18032&fid=16192
王駿瑋. (2023年11月). 精準放射治療的新進展:質子、重粒子和硼中子捕獲治療的優勢與挑戰.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192. 取自 2024年11月13日,來源: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2311/project_1.html